收养程序
2006年之前,每个孤儿每月能从政府获得4万日元左右的补助金,2006年以后,养父母每月能够从国家获得7.2万日元的补助金。此外,孤儿们在考上大学的时候,政府还会支付支援金。
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,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,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,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,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,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,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,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做出最后决定。
儿童福利设施
在日本,除了经过严格考察的养父母可以接收地震孤儿以外,各地还有根据儿童福利法建立的种类齐备的儿童福利设施,包括儿童养护设施、托儿所、助产设施、母子生活支援设施、儿童自立支援设施、情绪障碍儿短期治疗设施、儿童家庭支援中心、儿童心理治疗之家等等。
还有很多民间团体关注地震孤儿的成长,最著名的就是“长腿育英会”,其名字来源于美国小说《长腿叔叔》。长腿育英会开展的“与孤儿一起成长”的运动从1967年开始,是在组织孤儿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。育英会致力于对孤儿开展升学援助和心灵援助,并且建立了灾害孤儿奖学金制度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他们的主要资金都是通过街头募捐获得的。
关注孩子们的心灵
除了领养地震孤儿以外,日本人在地震孤儿的心理问题解决方面,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。日本对地震后儿童所受心理影响进行调查和援助,开始于1993年的北海道奥尻岛地震,这是日本重视灾后“心理关怀”的开端。
地震孤儿的心理关怀首先要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。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,是指人们因遭受突然打击而产生的精神障碍。据日本从事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非营利法人“爱爱”事业部长池内巴里介绍,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,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催眠疗法、自我暗示疗法、行动疗法、心理咨询、芳香疗法等等,不过应用最多的还是心理咨询。
经历过地震的人中,不少都有精神创伤,而地震孤儿们由于遭受灾害和失去亲人的双重打击,问题往往更为严重,对他们治疗主要由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、临床心理师来进行,其关键在于:尽量在早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。
|